行孝─激發匠人精神的核心秘訣

事業經

作者 / 秋山利輝

譯者 / 陳曉麗

出版社 / 正好文化

出版日期 / 2020.10.27

商品語言 / 繁體中文

裝訂 / 平裝

定價 / 300.00元



譯者

陳曉麗

旅日華僑企業家,2008年創立日本泰邦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,致力中日文化交流與傳遞。2014年結識以東城百合子為首的日本本物老師後,以傳承傳統智慧及教育為畢生使命,在滋賀縣高島市建立實踐道場,每日堅持修行。

翻譯多部日本名家著作,如鍵山秀三郎《掃除道》、田中道信《被稱為銷售之魔》、《不擅於銷售還能稱為幹部嗎》、《懂部下心的人和不懂部下心的人》以及秋山利輝《匠人精神》I, II, III、東城百合子《笑迎風雨》等。


繼兩部闡述匠人精神的著作風靡華文世界後,
秋山利輝進一步以四十年經驗心得為例證,
直指匠人精神之終極根源──「行孝」。

 

日本皇室指定傢俱工坊「秋山木工」,不只以出品一流「傳世傢俱」享譽日本,更以養成一流「匠人精神」的人才培育制度名揚世界。

獨特的學徒制,長年吸引全世界許多企業蜂擁而來見學取經,
但能順利複製其教育成果的卻相對稀罕。

工坊負責人秋山利輝認為,差別在於──秋山木工在做、而其它公司沒做的,
其實僅僅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行孝。

整個秋山木工修學的過程就是知恩、感恩和報恩的行孝過程。
在秋山木工的育人方法中,父母長輩、學徒和師父是一體的,三方同頻共振,激發出弟子的潛力,也提昇了父母師長。


※2020最新《匠人精神》系列作品,專為華文讀者所寫!

※特別收錄18位秋山木工學徒訪談,分享他們對父母師長知恩、感恩的真實故事。


 

在秋山木工,要經歷見習一年、學徒四年、工匠三年,合計八年的養成,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合格工匠。

 

無論在工坊或作業場所,師傅和前輩們都肩負指導後輩學徒的責任,是難得一見的「現代學徒制」。

 

剛入工坊的學徒,每晚都要提交日記,五年的學徒研修結束時,每人都累積近百本生活筆記。

 

定期舉辦報告朗讀會,學員們圍坐一圈,分享父母、家人寫給自己的激勵話語。

 

一流工匠的養成,從反覆練習每個不起眼的基本功開始。

 

「讀書、寫字、打算盤」是學徒們必練的三大基本功,勤練書法、專心寫字,讓身體和大腦維持專注力。

 

秋山木工每年都會參加技能五環全國大會,和全日本優秀木工人才競爭。圖為2013年秋山先生與獲獎學徒合影,這一年,秋山木工獨佔了金、銀、銅牌。

 

 

 

導讀 薪火相傳,報恩人生──師徒制:父母心 × 孝子心 

自序 孝順蘊藏人生成功方程式

 

第一章 秋山學徒制的秘訣

 

第二章 行孝的十種助益

 

助益1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變得謙虛

助益2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懂得感恩

助益3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更理解和關心他人

助益4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更加專注和努力

助益5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創造力

助益6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從逆境苦難中奮起

助益7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與家族親戚相處更融洽

助益8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廣結善緣

助益9:孝敬父母能讓自己的領導力提昇

助益10:孝敬父母能從祖先那裡獲得力量

 

第三章 行孝的十個方法

 

方法1:熟記至少五代祖先的名諱

方法2:使用書信與父母保持溝通

方法3:持續讓父母感動

方法4:繼承父母德行的優點、補足缺點

      方法5:要超越父母

方法6:繼承父母先祖未竟的心願和事業

方法7:養育有愛心敬意的子女

方法8:正向影響父母的人生

方法9:即使父母去世仍時時不忘天上先祖的看顧

方法10:自我覺醒、立身行道

 

第四章 秋山弟子不可思議的例證

 

清水歓太╱立志培養超越自己的弟子

古賀裕子╱不願再看到父母失望的樣子

山口友義╱從只會逃避到懂得堅守的合格匠人

浜井步友╱要讓父母看到我不斷成長

加藤颯人╱因父母的信任要更努力

佐藤修悟╱ 一心投入能戰勝疾病

阪本薫子╱想為母親創作並成為女木匠典範

松浦尚見╱為家計奮鬥反而使我強大

石岡佑╱母親的笑顏與樂在工作中

小松恭平╱要為孩子做父母為我做過的事

門脇勇樹╱以懷抱責任、超越能力來行孝

野﨑義嗣╱為讓父母高興把工作做到極致

石森芳郎╱父母教我絕不半途而廢

八木田剛╱自我介紹時的一句話讓父子夢想實現

腰原崇╱從父親那裡繼承木工塗裝之火

佐藤伸吾╱只知追求金牌不等於盡孝

山本眞暢╱「毫無價值的銀牌」的啟示

近藤洋志╱澆灌心田裡的孝道種子

薪火相傳,報恩人生

──師徒制:父母心 × 孝子心

梁正中(匠人精神[孝道]傳習中心發起人)

 

近年秋山木工坊主人秋山利輝先生所寫的《匠人精神》I、II中文版上市以來,很多華人企業家、教育工作者等「追星」到日本「取經」,甚至有家長想把孩子送進工坊受教,然而,幾乎都無功而返。

或許是因為,外行的只看熱鬧,內行方知看門道?

到底秋山木工修的是哪一門?行的到底是哪一道?

秋山木工坊於秋山利輝先生二十七歲時(一九七一年)創立,類似傳統「店家」──「前店後家」模式。秋山先生少時得益於「師徒制」,過程中看到越來越多工匠讓技藝淪為爭名奪利的工具,因而立志改變「時弊」開辦工廠,但定位為「學校」,旨在「為二十一世紀日本乃至世界培養一流人才」。

秋山木工坊本質上是師徒共住八年的家,是木匠的技校,更是磨練心性的道場。他把95%時間心力花在教育人品。秋山弟子在會社宿舍過集體生活,一起掃除、做飯、幹活,日復一日歷事練心,以期德技雙修,成就儒家君子的人品之根:從孝道而學「君子素位而行」。透過學會為人徒弟(學生),同時也明白如何為人子女。學徒五年期滿,經考核成為工匠後,還有三年「報恩期」,要練習帶領新進同學、學會為人師父(老師),同時也為來日為人父母作預備。

首先來看秋山先生如何作師父?如何為人父母?

一、德的層面:秋山先生是「學為人師、行為典範」的師父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。與一般工廠不同,秋山先生創業初衷就是要傳承匠人精神,而人的精神若欲彰顯在平常日用中,仍不外乎中國儒家的修齊之道:齊家在一人身修,修身在立德(即正心誠意),德之本在孝。正如《孝經》所開宗明義:「孝者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」

二、技的層面:秋山先生是日本一流工匠,其作品很早就被選為日本皇室御用。

三、家的層面:秋山先生是弟子們的嚴父,教導過程一如禪宗師父,非棒即喝,嚴格評審、不輕易表揚,以助弟子破除小我、發明心地,從而激發他們恭敬的孝心,及大公無私為天下的胸懷;秋山先生也是弟子們的慈母,教大家學習生活、鍛鍊身體、乃至協助成家,慈愛滿滿。凡弟子結婚,秋山先生都會致上祝賀禮金;婚後生了孩子,也還另贈禮金。

《孝經‧聖治章》說:「聖人因嚴以教敬,因親以教愛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;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」重在傳承的「師徒制」育人方式,實則是師道、孝道合一。秋山先生為人師父,的確名副其實「亦師亦父」。

秋山先生喜歡隨身攜帶家譜,每日念誦父母和祖先的名諱。秋山木工坊的訪客應該都看過他展示的十二代家系圖。這些年,我很榮幸常受邀到秋山先生家作客,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見他一大家子和樂融融。秋山先生家是當今少有的大家庭,十二人一起生活,各司其職,忙中有序,即便是幼小稚子也會主動為賓客奉茶、整齊擺放鞋子,努力分擔力所能及的家事。

秋山先生家平常對弟子們也是完全敞開的。在家,他把自己活成子孫的榜樣;在工坊,他也是弟子們的楷模。今天有多少人做企業、辦學校、乃至養兒育女的目標,是為了國家、民族乃至世界培養一流人才?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心性的真修實練是最重要的前提?如果自己不是心性一流的人,又怎能培養出心性一流的人才?

其次,來看秋山木工的弟子們如何學習作徒弟?如何學習為人子女?

德的層面,他們是徒弟,要傳承匠人精神;技的層面,他們是學徒,必須完備一技之長;家的層面,他們是秋山先生的另類子女,每天跟隨秋山先生、耳濡目染,自然明白了為人子女的本分。

秋山木工的弟子們在做、而其它公司沒做的,其實僅僅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孝敬父母師長,實踐孝行。

長達八年合宿期間,秋山先生活用各種手眼,引領弟子們學會作人子女,學會在孩子位上「愛其親、敬其親」,「拚命讓父母開心、感動」,因為只有這樣的人,將來才可能贏得親朋與顧客的心。

秋山木工坊招生還要面試父母,並邀家長參加木工展覽會,而且規定弟子必須以日誌手繪本定期向父母彙報學習狀況,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感恩心,同時無形中又鼓舞父母一起成長。秋山弟子的父母中,就有因為「不想輸給正在努力的孩子」而再去上大學的案例。

有一次,與秋山先生談到,若父母有大缺失,子女應如何盡孝?我提及中華祖先舜帝的故事。相傳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、異母弟象等,多次想害死他,但舜毫不記恨,仍恭敬父親,友愛弟弟。《中庸》肯定舜的孝行:「舜其大孝也與!德為聖人,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。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故大德,必得其位,必得其祿,必得其名,必得其壽。……故大德者必受命。」舜告訴我們,孝道是不管父母慈不慈,只問自己孝不孝。道是相對而生、絕對而行的。只有行孝至誠,才能讓自己、乃至生命之河上游的父母祖先等,能彌補罅漏,滌洗清淨。這才是真正的「君子素位而行」。

秋山先生聽了頗有所感,本書「行孝的十個方法」中,便特別撰寫一項:「行孝要繼承父母德行的優點、補足缺點」。

師徒之間同頻共振,交匯點就在這一顆「心」。秋山木工教育是心育,貫徹的都是心法。師父,必須擁有傳道心、父母心。弟子,必須擁有承道心、孝子心。師徒齊心協力,素位而行,正心誠意功夫到家,則師父能隨順弟子根器,觀機逗教;徒弟會緊緊跟上師父心教,聽話照做,直至最後經守破離而超越師父。

因此,師徒制育人,在上位者能「素位而行」,能常捫心自問:我把自己活成徒弟/孩子/下屬的模範了嗎?他們是否有樣可見、有樣可學?在下位者也要「素位而行」,能常內觀反省:我有承傳師父/父母/上司的優秀品質、見樣學樣了嗎?他們是否以我為榮,因我驕傲?《孝經‧感應章》明示:「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」行孝是處下位者究竟圓滿的活法。

如此,「師徒制」育人方式才能真正落地,一流心性人才的培養才能得到實現。

回想起我與秋山先生一見如故,或許正因為孝道精神上的相契。大學時,父母為了讓離家出遠門的我安心,三天兩頭寫信給我,我感受到父母的慈愛,信到必回,報告日常。後來與父母往來信件居然累積達七、八百封。父親七十歲生日時,我將那些信編輯成冊,並請畫家手繪插圖,當作生日禮物。那讓父親一見就激動到老淚縱橫。最近十多年來,跟父母共住時間最多。看到父母老當益壯,每日精進身心,我也重回赤子,盡享天倫之樂。正是可敬的父親和愛人如己的母親,潛移默化,自幼為我深深扎下孝根,而後我也開啟了孝道傳家的旅程,每年給孩子們創造分別盡孝的機緣。每次兩週左右,完全一對一的「二人世界」,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,讓孩子主導一切,帶著我一起過日常、歷世界。過程中彼此成長成全,任世事風雲變幻,但父女同心協力,一起探索分享人生活法。

學習為人父母(師父)、為人子女(學生),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。懷抱對父母祖先的知恩、感恩、報恩之情,我們將效仿秋山先生及其「師徒制」,籌建匠人精神(孝道)傳習中心,使之成為立志用自己的生命體證究竟活法、願意具有一流心性的「成人」之孵化器。

願天下事功有成、志願成為秋山先生這樣的「人師」、「心師」的父母、教育工作者、各民生行業的領導者等,與我們一同共住、共建、共享可以進德修業、安頓生命,以至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人生的平臺。

孝順蘊藏人生成功方程式

 

很多人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功,但遲遲沒能實現。

理由是因為總想著:「好像不該從事目前這份工作…」、「應該有更適合我的公司吧?」

其實往往是因為工作不認真,沒有全心全力去做。如果絕對認真對待眼前當下的工作,即使是日復一日,也可能發現前所未有的快樂與價值。

認定自己「只有這個了」,因而死心塌地的那一瞬間,人就改變了。即使周圍的人都要你放棄,你也不會放棄,而是更加地深入,一心一意要磨練自己,直到閃閃發光。

如何才能這樣絕不放棄呢?

那就是要牢牢記住一個重要的信念:

「我想讓父母高興。為了讓父母高興,我要認真做這個。」

能這樣思想,對於你來說,那份工作瞬間就變成「天職」。

所謂父母,就是能為人生帶來這樣關鍵影響力的人。

本書以真實事例為本,談論父母的無私奉獻,以及孝敬父母的無邊功德,幾乎能解決你工作上的所有迷惘,請用心理解其本質,你一定會成為最優秀的一流人才。

換句話說,孝敬父母是成為一流人才的基礎。

這一點正好補充了我之前《匠人精神》I所提出的一流人才育成的三十條法則。

那三十條是指匠人的基本條件,就像汽車零件一樣,組裝好三十個零件就變成了一部車。但是,還得加油,車子才能發動上路。

孝敬父母就是相當於為汽車加油。

學徒們將在秋山木工修練的三十條法則,和孝敬父母結合起來,必能成長為超級明星。

那麼,如何把孝敬父母和那三十條結合起來呢?

本書正為此進一步說明。

本書要介紹孝行的十種功德和十個方法,說到底也是原本從中國學來的。不管從哪方面追溯日本人的文化血統,終究總會到達中國。

因此,我出版這本中文書,也是對教會我們孝敬父母的中國祖先們的報恩。

相信本書會對也許忘了孝敬父母的諸位有所幫助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