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徹底──鍵山秀三郎八十自述

やっておいてよかった

掃除道

作者 / 鍵山秀三郎

譯者 / 陳曉麗

出版社 / 正好文化

出版日期 / 2021.01.26

商品語言 / 繁體中文

裝訂 / 平裝

定價 / 360.00元



譯者

陳曉麗

旅日華僑企業家,2008年創立日本泰邦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,致力中日文化交流與傳遞。2014年結識以東城百合子為首的日本本物老師後,以傳承傳統智慧及教育為畢生使命,在滋賀縣高島市建立實踐道場,每日堅持修行。

翻譯多部日本名家著作,如鍵山秀三郎《掃除道》、田中道信《被稱為銷售之魔》、《不擅於銷售還能稱為幹部嗎》、《懂部下心的人和不懂部下心的人》以及秋山利輝《匠人精神》I, II, III、東城百合子《笑迎風雨》等。


從「一人行商」騎鐵馬白手起家
到創辦國際連鎖「黃帽」汽車用品百貨公司
日本「掃除道」運動之父──鍵山秀三郎
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企業經營心法:
他力行每日掃除
奉「凡事徹底」為畢生座右銘
親身印證了掃除不可思議的力量……

 

眼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搖搖欲墜、員工士氣低迷,他沒有選擇拚業績、衝銷量,反而全心投入掃除,打掃公司廁所,提供一個乾淨舒適的工作環境,穩定員工冷漠的心。剛開始,不只外人,連員工都訕笑他,覺得老闆所做所為毫無用處,但他不放棄也不計較,最終成功挽救公司營運,打造出國際連鎖知名汽車用品專賣店。1998年卸任董事長一職時,公司分店數達四百家,資本額上看一百五十億日元,員工多達一千五百名。還不斷有企業登門請益,排隊預約好幾個月後的掃除課程,連松下政經塾都延攬他親臨授課。

 

他是鍵山秀三郎,日本「掃除道」運動之父,本書是他的自傳故事。

 

曾經是個不諳世事、富裕人家的小少爺,直到十一歲那年大戰爆發,富裕生活一夕崩解,全家疏散到山中,僅靠一塊貧瘠農田勉強餬口,過著寄人籬下的艱困生活。直到高中某日親眼見到母親強撐著孱弱身軀,在烈日下仍拚命翻土幹活,「我若不幫忙,母親會累死!」他像從沉睡中驚醒般,從此一改驕縱懶散的習性,一生奉行父母「徹底掃除」及「不給人添麻煩」的身教,堅持「只管努力,不問回報」。

作者在書中自剖六十年來凡事徹底、謙卑惜福的生活哲學,從白手起家開零售業先驅,到發起廁所清掃運動,天天隻身一人清掃住家及公司周邊,在掃除中磨練心性,數十年間不僅催生日本海內外各地掃除學習會,感動無數人心,更帶動全球掃除學習風潮。

他將自己充滿坎坷與磨難的一生視為上天最珍貴的禮物,活出「百術不如一清」的真諦,用一輩子的時間證明了:掃除,不僅可改善環境,更可改善人心,進而改變人生……

 


 

位於鐮田建設(鹿兒島縣霧島市)總部內的「凡事徹底」的石碑(左為鐮田善政社長)

 

鍵山先生在「求根塾」的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

 

與時任「日本美化協會」會長田中義人先生(右)一起清掃廁所

 

鍵山先生除非出差不在東京,每天早上都會堅持打掃2小時。(右為「日本美化協會」事務所的阿部豐先生)

 

從左到右,依序是當時台灣的環保署長沈世宏、鍵山先生、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、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

 

 

推薦序 感動,才記得住 / 徐重仁(台灣美化協會創會會長)

導讀 一人發光,發光一人 / 梁正中(「掃除道傳習中心」發起人、正好文化發行人)

自序 慶幸我所有的苦難

 

第一章 戰亂下的少年
出生(1933)~19歲(1952

 

‧相隔半世紀的禮物

‧父母親「不給人添麻煩」的身教

‧久壽灶熱賣改善家中經濟

‧父親一肩攬下半數戰時國債

‧11歲遇上學童疏散徹底改變了我

‧父母教會我掃除

‧佐光老師的教誨影響我一生

 

第二章 意外走上創業之路

20歲(1953)~34歲(1967

 

‧進入底特律商會

‧忙到和妻子在「娘家」約會

‧因社長公私不分而離職,創立黃帽子公司

‧雪夜的熱糰子和中井女士的恩情

‧用「掃除」提振員工低迷士氣

‧一張違規紅單的提醒

‧以破盤價買下黃金地段

 

第三章 誠信為本的經商之道

35歲(1968)~54歲(1987

 

‧「不二價」建立顧客信任感

‧批發跨足零售,開發多款熱門商品

‧車子越乾淨事故率越低

‧伸出援手反遭恩將仇報

‧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後盾

‧員工與顧客的感受比銷售額重要

‧懷抱危機感,挺過大型零售店惡性競爭

‧關東物流中心意外成為最便利據點

‧與書法家相田光男的緣分

‧「黃帽子」的招牌不是我一個人的

‧製作電影《扁擔之歌》成為業界人才教育範本

‧以報恩的心將大樓租給歐盟駐日代表部

 

第四章 改變人心的掃除之道

55歲(1988)~80歲(2013

 

‧松下政經塾的一堂掃除課

‧結識田中義人,催生「日本美化協會」

‧贊助鹿島鹿角隊並與奇哥結下不解之緣

‧改編電影《我心中的故鄉》,傳遞一份感動

‧深入阪神大地震災區打掃廁所

‧巴西掃除活動引起當地媒體關注

‧代表日本美化協會獲頒「社會最佳父親奬」

‧「凡事徹底」石碑入魂儀式感應到兄長的祈願

‧首辦紐約、台灣及新宿澀谷街頭清掃活動

‧撿起一片垃圾,乾淨一個地方

‧黃帽子「人走地淨」,深受在地居民歡迎

‧前往沖繩、義大利及羅馬尼亞推廣掃除道

 

原著編輯後記 傳承鍵山先生的人生之道 / 龜井民治

感動,才記得住

徐重仁 (台灣美化協會創會會長)

退休這幾年來,我很榮幸應邀到各地分享一點經驗,認識各領域的新朋友。過程中有個有趣的發現,那就是:許多人對我的印象不是全聯福利中心總裁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,也不是引進無印良品、Starbucks、Mister Donut……,而是「那個帶員工去掃公廁的7-ELEVEN總經理」。

二○○三年八月九日我於統一超商總經理任內,發起成立「台灣清掃學習會」,與同仁一起學習掃廁所,並擴及門市周邊環境的清潔服務。二○○九年二月,台灣清掃學習會正式登記為「社團法人台灣美化協會」,理監事也由以集團主管為主,延伸到各行各業多元化成員。十七年來,總計協助五十多家企業及團體、超過二十一萬人體驗「掃除道」。

我之所以投入推廣「掃除道」,正是受了鍵山秀三郎先生的感召。

 

(上圖右為徐重仁先生,左為鍵山先生)

 

第一次見到鍵山先生是在二○○二年。

當時統一集團引進鍵山先生的黃帽汽車百貨公司,鍵山先生來台指導業務。有天晚上餐敘,我問到除工作外,他主要的興趣是什麼?不意他不假思索,立即簡答一句――掃廁所。

原來鍵山先生親身力行,數十年如一日,已讓特別講究掃廁所的「掃除道」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社會運動,有志一同者於一九九三年成立「日本美化協會」,希望藉由掃除磨礪人心、淨化社會,也體悟企管經營之道。日本人尊稱鍵山先生為「掃除道之父」,甚至是「掃除道之神」。他篤信若能把掃廁所這樣看似卑微平凡的小事,徹底做到最好,必能產生非凡的力量。

我感受到他推廣掃除道那份虔敬的使命感,因而專程赴日參加學習,以進一步了解,隔年又邀請他來集團年會演講。大家一聽演講主題是如何掃廁所,不禁面面相覷,但鍵山先生詳述掃廁所SOP、絕對認真的態度,悄悄在聽眾心底播下掃除道的種子。

鍵山先生曾到西門町親自示範。看到堂堂大老闆趴地扒水溝污垢,圍觀者無不詫異,還有些尷尬,然而他安靜自在、旁若無人,只是全神貫注於眼前的掃除工作,那場景令人十分感動。

感動,才記得住,也才有影響力。從鍵山先生自傳,我們看到他的事業就是奠基在感動上的。

最初他揹雜貨沿路推銷,雨天淋得濕漉漉,一靠近店家屋簷下就被斥喝驅趕,然而有次卻遇到一位好心人,不但招呼他快進門,還奉上熱茶,讓他深受感動,期許自己也要做這樣溫暖的人,給世界光明希望,而那些冷酷自私的人,就當是來警惕自己的「反面教師」吧!

這份感動安慰了他,也鼓舞了他。雖然沒資金,拿不到大品牌熱貨,只能撿人家不要的庫存,但他不抱怨、不找藉口,只用心找方法活化沉睡的商品,堅持勤勞奮鬥,且優先照顧對方需求,久而久之感動了許多廠商店家,後來還限定由他獨家代理,鍵山先生的事業從此開始翻轉起飛。

我常說,做生意的本質是互利,利他才能利己。做生意方法很多,但原點無非是人情味,以及與客戶之間的誠信。一路走來,我也是秉持這樣的原則,所以才能有幸結交許多良師益友,即使合作角色關係已結束,但彼此情義長存。比如鍵山先生,我們都退休了,不再有業務往來,但仍是好朋友。鍵山先生的人格典範,世所稀有,是我永遠敬重的前輩。

鍵山先生自奉極為儉樸,但卻處處把別人奉為上賓。出差日本時,他到旅館來看我,總在約會時間前提早抵達,恭謹端坐在大廳等候;乘車時也一定要讓我坐後座,還請我到很高級的料亭用餐。

從鍵山先生的一個習慣,也可看出自律甚嚴的他日常如何落實「凡事徹底」。無論出差至哪裡、住什麼等級的飯店,他一律自備盥洗用具,並把飯店提供的毛巾肥皂牙刷等物品集中收好,上頭放一張給打掃者的字條,說明這些都未使用,不必替換。這樣做是為了徹底執行不浪費和避免麻煩別人。

鍵山先生常說,平凡小事若能做到徹底,也可創造非凡的成績。「做到徹底」即企業經營裡所謂的「執行力」,執行力是企業成敗關鍵。多年來已有無數案例證明,徹底實踐掃除道後,企業及員工的執行力都顯著提升了,因為透過彎腰掃除勞動,不只讓人知道謙虛,還能學會細心觀察與感謝體諒。

經營事業這幾十年來,我最大的心得之一就是,儘管世界變化快速,但做事的原理原則仍舊一樣,改變的只是訴求的方法及情境。鍵山先生善良的價值觀和凡事徹底的精神從不過時,反而因任憑急功好利、崇尚浮誇的時代浪潮沖刷也安然不動而更顯光輝。

任何要在新時代肩負起責任的年輕人,都值得來讀鍵山先生的故事,從中體會生命的意義;特別在疫情肆虐、全球經濟重創之際,更是以鍵山先生為榜樣、回頭鍛鍊基本功並反省工作初衷的好時機。

我認為,一個人應真心敬愛工作,樂於工作,透過工作造福他人、增進社會幸福,所以向來我欣賞並選擇合作的多是根基穩固、像樹木年輪一樣長遠積累的「生命型企業」,而非只追求利潤的「經濟型企業」;我相信,人生即修行道場,應珍惜每個機會活在當下,無論境遇順逆都要盡力做最好的奉獻,也感覺那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犒賞,所以對過去所有工作經歷和目前的退休生活,我內心充滿感恩與喜悅。

這也讓我想起鍵山先生常提的另一句話:「有念則花開」。

鍵山先生長年以捨棄自我的大愛精神推廣掃除道,如今掃除道已在台灣、東南亞、南美等地開花結果,很高興中國大陸近年也開始積極學習掃除道。掃除道的修身養性與傳統中華文化有許多相近之處,只是我們的教育偏重知識理論,缺乏行動實踐。我想,透過掃除道正是親身體認中華文化優點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,不妨從企業團體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。

最後,祝福這本書也能感動更多人走上掃除道。

一人發光,發光一人


梁正中(「掃除道傳習中心」發起人、正好文化發行人)

 

日本採學徒古制的秋山木工學校校長秋山利輝先生,近年以《匠人精神》系列書籍在華人世界掀起一股尊崇專業精神的風潮。對於專業領域,秋山先生當然是榜樣人物;但對一般人吃飯掃地之類的平常日用之道,日本也有榜樣人物嗎?

我以此請教秋山先生。他認真想了想,告訴我有位「東城百合子」是個偉大的媽媽,半世紀來一直教導人們在家庭和廚房料理間實踐「天道生活」,影響深遠;還有位「鍵山秀三郎」開創「掃除道」,以清掃廁所來格物致知、明心見性。

鍵山先生的《掃除道》一書曾先後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發行中文版。許多掃除道學習者已認識到掃除不只是清潔環境而已,渴望進一步了解鍵山先生如何藉掃除格物致知、乃至「入道發光」,因此,我們為大家爭取了《凡事徹底》這本書的中文出版。這是鍵山先生八十歲時應邀而寫的回憶錄,依年序娓娓道來,樸實坦誠。

從書中可見,幼時父母勤於掃除的身教、高中老師人格為先的言傳、創辦黃帽公司時抱定王道經營的初心,以及用親身力行掃除來感謝員工、提振人心等環環相扣的一生經歷,正暗合了「致良知、孝行、知行合一、正五事」之「物格知至」次第,終而成為發光的「一人」。

提出這「物格知至」次第的是中江藤樹先生(1608~1648)。中江藤樹是日本陽明學開山鼻祖,日本社會奉之為「近江聖人」,雖然在世僅僅四十年,但卻以一人德光穿越時空,至今仍為現代人照路。

「天上無心生泰陽,人間有意嘉新正。人間天上本無異,日用良知是至誠。」參訪中江藤樹紀念館時,讀到他這首詩,我欣然會心――在平常日用中,讓良知「隨處作主、立處皆真」,正是究竟活法。

走進掃除道,讓我有幸親證鍵山先生以「發光之一人」引領了「發光之眾人」,數十年如一日持續掃除,乃至因掃除而發光之萬物,從而窺探掃除道在日本發展的歷程及真諦。

例如:龜井民治社長自一九九三年起師事鍵山先生,投入掃除道著作的編輯發行及宣導活動。曾承蒙他親自帶領在風雨中掃除,最難忘結束時,他懷著感恩心將工具仔細清理養護後,再如恭送殿堂神明般歸位存放。

木南一志社長從二十多年前聆聽鍵山先生一席演講而投入掃除道。他曾一度瀕臨企業倒閉,且又罹患癌症,但在掃除中恪守凡事徹底的精神,領悟「工作是為了在過程中深入內心反觀自省」,最後不僅企業逐步脫困,身體也慢慢恢復健康。他公司「連續四千天安全駕駛零事故」的名牌展示牆,和用舊貨櫃改建的工具收納處,以及接待賓客之用心,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一個「一人發光、眾人發光、萬物皆發光」的能量場。

鍵山先生把日本美化協會的設立歸功於與田中義人先生的相遇,這位田中先生實行掃除道也徹底改變公司面貌,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益。他曾為療病參加橋本宙八夫婦帶領的半斷食課程,進行「身體掃除」後,身體完全康復。和田中先生見面時,我深深讚歎他「為生命掃除」後清爽煥發的精氣神。

還有一位山本健治老師,獨自堅持掃除新大阪車站廣場二十八年。近年每次去大阪,清晨隨山本老師去掃除是我「五十三參」之必拜門庭。山本老師的母親曾目睹「一燈園」的掃除志工群,排著整肅的隊伍、戴著擦汗頭巾、拎著工具行腳掃除的情景。一百多年前,一燈園創始者西田天香先生就已看到:違反自然、脫離本心,一味仿效西方、沉迷於物質,人們將痛苦頹廢、環境也將散亂敗壞,這樣的日本乃至世界將沒有未來。如何對治?一燈園為此發願力行清掃,挨家挨戶敲門為人打掃廁所。

二○一九年一月十七日,我和鍵山先生見面,鍵山先生一方面對我們擔負起在中國重啟(編按:掃除道曾一度進中國傳播,可惜未生根發芽)掃除道的重任表示欣慰、感謝所有踐行者;一方面也誠懇提醒,長年來,他目睹一時興起來「參加活動」者不計其數,但能真正堅持實踐二三十年的,寥寥無幾。起初幾年會最艱難,很多人不理解還會嘲諷,正如老子所言「不笑,不足以為道」,但經過時間篩檢後,將自然顯示――實踐掃除的長度、廣度、深度,正與掃除者的人格高度成正比。

那日臨別,鍵山先生特別題詞:「如果1%的中國人踐行掃除道,中國這個國家就會變得更好。中國變好,世界就變好。」面對如此重托,龜井社長直指核心「一人發光、眾人發光、萬物皆發光」,並以鍵山先生為例強調:真心做一事,凡事都能成功;真心做一事,凡事都會好玩;真心做一事,必得人相助。

 

梁正中先生(左)與鍵山秀三郎先生

 

這些年因為想學「究竟活法」,我探索了稻盛和夫、松下幸之助等當代立德立功又立言的「三不朽」人生榜樣,也發現原來「一人定國」到現代仍是不變的法則――提升最高領導者(即那「定國一人」)自己的心性,開發素直之心的無盡寶藏,正是他們成為經營之神的要訣。

「一人定國」出自典籍《大學》:「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;一人貪戾,一國作亂。其機如此。此謂一言僨事,一人定國。」中國古聖先賢早就揭示了「生命的大學」在明明德、在親民、在止於至善――立德,才是生命的大根大本。《左傳》也說:「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」。難怪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感慨「立德最難」,「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」。

稻盛先生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,一生律己甚嚴,六十五歲還在京都圓福寺出家修行近一年,更以七十八歲高齡受邀,成功拯救了日航。他創辦的盛和塾,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塾生上萬名。

松下先生六十六歲那年辭去社長,在京都真真庵潛心掃除、茶道、冥想等日常,謙稱自己歷二十年才磨出能映照事物真相的「素直之心」初段。他以PHP研究所、松下政經塾等,落實「造物先造人」的思想觀念,用心培養政經界之「一人」。

他們白手起家,創辦世界頂級公司,立功何等巨大,然而到了耳順之年卻均能合天之道,斷然功成身退,篤行「知止定靜安慮得」,誠難能可貴。

到底這「一人」怎麼成就?如何「發光」?

《大學》也老早給我們說白了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

致知的原點在格物。怎麼格物?

王陽明先生說:「為善去惡是格物。即物窮理,物格而知至,是為善;正其不正,格物而致知,是去惡。」凡事格物致知,正是體證意誠、心正而達身修的內聖功夫。

稻盛先生粗簡的出家生活,松下先生孤寂的真真庵歲月,正昭示了掃除、茶道、坐禪等下手處,都是體證格物致知、以至誠意正心的門徑。

我曾向一位當代高僧請益如何甄選接班人?大德簡答:「有志沒志,燒火掃地。」一語長銘我心。原來,格物致知真功夫盡在燒火掃地中。曹洞宗永平寺八百年家風不輟,正是「只管打坐」、「典座教訓」、「一心掃除」等平常日用皆「凡事徹底」的結果。

一千三百年前,鑒真大師自揚州出發六渡扶桑,出生入死,並以「山川異域,風月同天,寄諸佛子,共結來緣。」為托。揚州一直是中日活法文化傳承之重鎮,斗轉星移,我們如今再次選擇揚州設立掃除道傳習中心,兩年多來開辦四百多場活動,更為來自二十七個省市的一千多位師友,舉辦過四十二期四天三夜深度體驗的訓練營。

為不負鍵山先生重托,我們也已在籌擘掃除道師德學校,一個想讓天下事功有成而立志體證「究竟活法」的人可共住、共建、共用,以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平臺,也是「發光一人」之「孵化器」;願襄助可望成為鍵山先生這樣的企業家、東城老師那樣的媽媽、秋山先生那樣的校長之能人志士,華麗轉身。

宋代茶陵郁和尚有首詩:

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。今日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

謹藉此與以本書相逢、及志於傳習掃除道的有緣人,同參共勉。

慶幸我所有的苦難

 

森信三先生(1896-1992,日本哲學家、國民教育家)曾教誨我們:「自己犯過的錯誤和失敗可說就像這文字般刻骨銘心,但惟其如此,它才能成為我們『自我教育』最重要的核心內容。」

我已經八十歲了,經歷了許多這樣刻骨銘心的苦難。

但我確信,正是這些苦難,讓我這樣既沒才能又無學歷的人得以成長。

如果見到苦難便一味逃避,那我應已是膽小又沒有志氣、徒增年歲的老人,成為這社會的負擔。

如今,我很慶幸我所經歷過的事。如果我只會逃避閃躲,那恐怕只剩下「早知如此」的悔恨人生。

剛滿十一歲,不久便遇上了戰時的學童疏散,在艱苦的環境下經歷磨練,活了八十年之久。

有時,生活的冷酷考驗,讓我真希望天神大人能把我帶走;但正是這些艱難困苦,讓我這個一無所長的人獲得了成長。

森信三先生曾說:「每種命運或逆境,都是成人路上不可或缺的,是必經之路。」他還說:「逆境的試煉也是天神的恩寵。」

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,慶幸自己能夠從心底接受森信三先生的教誨。

因PHP研究所安藤卓董事和龜井民治先生的提案,這本《凡事徹底──鍵山秀三郎八十自述》才得以出版。

曾經,我將真正的自我深藏於心,希望能夠靜靜走完人生之路,從不喜熱鬧鋪張,因此,像是回憶錄那樣的出版提議,我都回絕了;但是,時至今日,兩位對我的關照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,因此,我破例接受兩位的提議。

甚至還破天荒地舉辦出版紀念會,給許多人帶來負擔,在這裡,我要向諸位表達我的謝意與歉意。

相關文章